top of page
Brain-Based Parenting
作家相片duke tsai

大腦科學告訴我,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啊,思慮不周!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瘋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做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面對困難或是問題時,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那麼的“沒有方法”,那麼的“不知變通”?尤其是小孩子成長過程,身為父母一定常看到這些狀況,為什麼一定要穿那衣服?一定要買這東西?一定要做這樣?到了青少年,看到他們的行動,也常想他們到底是在想什麼,這麼死腦筋,這麼的衝動?


難道,不能改一下嗎?


為什麼會這樣,人到底是怎麼做決策的呢?人會不會隨著年紀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有藉著回饋而改變策略的能力?


荷蘭萊登大學的科學家召集 268 個 8-25 歲的人進行一個“讓動物回籠的”的電腦測驗,大象要回家了,但是前方有三個獸籠,哪一個會是他的窩呢?



要成功地完成這樣的實驗必須具備工作記憶、推理的策略能力以及遇錯調整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的統整也產生不同程度的策略運用,經過科學家的統計分類,在策略運用方面可以分別為,高等、中等、中下等、幾乎沒有策略,配合上年紀的因素之後,科學家觀察到有趣的現象。


策略運用與年紀的關係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啊,思慮不周。


從結果可以發現,孩子小的時候基本上是過著一個“沒有策略的”人生,這幾乎沒有策略的項目定義是,不需要理性介入,一錯再錯,工作記憶功能不彰(金魚腦,忘記剛剛發生什麼,對於正在進行的事不上心),還有更嚴重的是,忽略回饋,錯了也不知道要調整,一路不回頭幹到底。


實驗結果,完全顯現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感覺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瘋狂孩子,不知變通,很盧,一種方式一直試,哭了、鬧了,就是不改變行為。


這樣盧的現象要直到青少年(14-15歲)開始發展抽象思考能力,才越來越多的使用中、高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雖然年紀和策略運用有高度的連結,年紀愈大的人使用越多高等的決策策略。但是從圖形上還是看得出來同年齡的人當中,不全都是一樣的,有些還是發展的比同齡的人超前,使用比較厲害的策略。當然也看得到有些人雖然長老了(18-25歲)了,但心智卻還是幼稚的。看到這,先不要誤會喔,心想,這些人會不會是心智發展異常的人呢?不是的,因為心智有困難的人,已經被排除在實驗之外了,事實證明,有些人就是真得很懶得動腦筋!

從使用策略與大腦活動之間的關係可以觀察到,“幾乎沒有策略”的策略使用,產生的大腦活動性低,但越使用高級的策略,大腦在決策部位(工作記憶,抑制能力、偵測錯誤等腦區域)的活動性就越劇烈。


策略運用與大腦活動

果然古老嘮叨詞是正確的”人要多用腦,越不用腦,腦子就越沒用“!


同時科學家進一步把年紀與策略運用這兩項因素拿來比較時,發現策略運用比年紀和大腦活動性的關聯性更高。這也就是說,孩子年紀小,使用的策略難度也不高,但是這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學習的。學習好的策略使用,就會略激發不同的大腦活動力。


這研究提醒我們,不要常常覺得孩子盧,長大就會好,事實上,長大不一定會好,是我們有沒有教好。父母有沒有培養孩子決策的能力,遇事調節的能力,盧的狀況才會變好。


培養決策力的方法

一、給孩子機會,學習做決定 (圖片來自超腦爸媽教養科普手冊第二冊)


做決策

二、讓他們付代價,給他們一帖”後悔藥“。實驗發現決策系統中有項功能是偵測錯誤,就是越期的與發生的不同時,大腦越運作這一部分,使用的策略就越高明。

三、把你的腦借給他,說明替代方案,講解思考的流程,解題的技巧。不要只有動嘴巴唸,要實際操作與示範。同時其他的文獻證明,孩子成長於經過科學思考訓練的家庭,具有比較好的抽象思考能力。


Peters S, Koolschijn PC, Crone EA, Van Duijvenvoorde AC, Raijmakers ME. Strategies influence neural activity for feedback learning across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uropsychologia. 2014 Sep;62:365-74.

17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