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ain-Based Parenting
作家相片duke tsai

失敗為成功之母,真的、假的?大腦科學怎麼說?

已更新:1月7日

與未成年的孩子相處,父母每天最常面對,最消耗自己精神的狀況是什麼呢?

答案可能每個父母都一樣,那就是面對孩子不斷地犯錯。但是當我們在沮喪中可能很難想到,犯錯可能是孩子的日常,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正學習很多新事物,因為都是新的經驗,所以自然犯錯的機率是比較高。另外,大腦科學家有發現,從學習的原理來看,犯錯可能是學習的方法之一。


學習理論專家 Robert Rescorla & Allan Wagner 甚至說:生物的學習發生於,事情發生的與預期的不同。


而新近大腦科學的研究,運用有趣的“幫狗找回家的路”實驗,針對 8-11歲、14-15歲以及18-24歲的受測者進行實驗。


決策力測驗

實驗之前先說明規則,總共有三套(A、B、C)的規則,經過訓練之後,開始進行測驗。但為了測試受測者發現錯誤之後,猜測正確答案,並更改策略的能力,實驗進行中會不預警的改變規則(例如:A規則改到C規則)來觀察受測者的行為,在實驗總共進行 300 次的電腦測驗之後,科學家發現有目的的學習,發現錯誤並且更改策略的行為協調,所依賴的是大腦的警報系統(偵測錯誤系統)。


這一個系統是跟年紀的成熟度有關。小孩子(8-11歲)發現錯誤並因此而調整行為策略的能力正發展中,到了青少年階段(14-15歲)開始大幅增進,甚至與18-24歲的邁向成人期階段的人是相當的。

從實驗發現,8-11 歲的孩子,因為第一次警告(First Warning Neg FB)而改變行為的次數是顯著性的低於年紀較大的人。更有趣的是,通常發現錯誤之後,再來一次的應該要改變答題策略了(Efficient Neg FB),可是實驗卻發現,8-11歲的孩子相較於成人還是顯著性的低。可見孩子小,盧性是很嚴重的,跟驢一樣的拗,不容易改變既有的想法,以及馬上調整。


小孩子就是盧

為什麼會這樣呢?近一步的掃描大腦的活動性,發現小孩子小的時候大腦警報系統還在發育當中,所以活動性不像是成人一樣。從大腦掃描圖可以清楚的看見,小孩子紅色顯像部分少,並且青少年階段開始大幅度的上升,甚至接近邁向成人階段。


小孩子腦還沒長好

從實驗的結果進一步的討論,科學家發現小孩還小的時候比較傾向『正向的回饋』,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對於『負向回饋』的反應就漸漸增強,顯示大腦開始偵測錯誤,並且藉由回饋來調整自己的決策。


如此看來,小孩子小的時候多鼓勵,青少年階段開始就要“負面點”多罵點,果然人就跟牛一樣,不罵一罵是不會動的。

這樣的想法可能太簡單了,大腦是偵測錯誤(與原本期待的不一樣),但不是喜歡被批評、怒罵以及羞辱,所以千萬別搞錯了。


學習並且調整結果發生在大腦偵測“錯誤”,偵測到錯誤是學習的關鍵。這樣說,希望父母面對孩子不斷犯錯時,可以轉變觀點,不斷犯錯,表示孩子“正不斷地學習”,也是我們不斷教導並且透過回饋指示正確行為的好機會!


所以,父母的教養重點前期應該是多鼓勵,到了青少年階段以及成人階段應該是『引導』與『建設性的回饋』。真實的反應錯在哪?教事情,但不是人身攻擊(你是豬啊,要教幾遍;你給我做,做到會為止)。引導是提供好策略以及好方法,讓孩子再試一次!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大腦科學實驗看,這句話有了科學的根據,不再是人生經驗的累積。並且提供一個新觀念“再試一次”不只是表現出父母的愛與耐心,更是孩子學習的關鍵,並且大腦成熟發展的關鍵。


再試一次,沒關係,再試一次,希望這會成為父母以及長官的口頭禪!


Crone, E.A., Zanolie, K., Van Leijenhorst, L. et al. Neural mechanisms supporting flexible performance adjustment during development.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8, 165–177 (2008).


9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