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就像料理,剛剛好最美好
- duke tsai
- 2024年11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你是哪種父母呢?
“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父母”?、還是“鏟雪車父母”?其實這些教養型態在學者的研究中通稱為“過度教養的父母”。過度教養父母傾向當孩子做功課、接受訓練、執行自己份內的事(穿衣服、整理房間、採買文具....)或是做家事等事情時,無法等待孩子自己完成,就接管孩子的任務,直接做完,或是言語撈叨指示孩子做完。
誰會是過度教養的父母?
過去的研究發現過度教養父母的特質多是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本身具有較高的收入,以及較佳的社經地位。這些父母挟著自己過去已經成功的經驗,並且完全了解要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出類拔萃的必經路徑。因為對於成功的路徑以及成功的必要條件相當清楚,因此對於孩子的教養也格外的小心翼翼,深怕走錯一步路,沒有給予孩子最好的資源,孩子就“錯過”了!這種擔心“錯過”的心態,使得父母重視表現,看結果比過程重要,因為是“表現與結果”讓孩子進入好學校,並不是“好過程”。當父母把孩子的表現與成績結果放在第一時,“幫孩子做,讓他先得到好結果再說的念頭“就自然興起,因為這樣比較有效率,並且做得比較好。就這樣過度教養的父母就從小幫忙做科展、做學習歷程報告,幫忙寫履歷,幫忙應徵,甚至由父母出頭替自己的兒女面試!
另外過度教養父母的另一圖像是焦慮與忙碌的父母,因為時間很趕,內心焦慮,所以傾向自己動手做,而不是等孩子做完。
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過度教養對於兒童的妨礙是最大的。因為兒童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刺激,而刺激來自於親手完成任務的過程,以及事後的回饋與檢討。任務被父母介入,問題被父母解決,使得兒童的刺激變少,也影響了兒童的心理健康、自我調整能力並且造成動機缺乏的現象。
如何克服過度教養呢?
2024年十一月耶魯大學的學者進行一個有趣的“轉念”實驗,幫助父母的過度教養程度降低了50% 左右。
怎麼辦到的?只是轉念就這麼神奇,就能改變自己過度干預的傾向?
根據過往的調查發現,父母親如果認知到”孩子正在學習重要的事情;或說如果孩子進行的事是有“學習價值的”,父母傾向不干預,讓孩子“好好學習”。從本次的實驗中的 (a) 圖,可以清楚看見,父母介入程度與父母感覺孩子正學習的模式事成反比,就是孩子越讓父母感覺到學習,父母干預就越少。只是從 (b) 與(c) 也可以發現,父母對於“學習”的刻板印象,大都認為“學業項目”才算是學習!如果不認為是學習項目(例如穿衣、吃飯、打掃...),父母的干預程度就又上升了(c 圖)。

觀察到這一現象後,科學家就設計一個“轉念”的實驗,目的就是讓父母親認為原本不算是“學習”的項目,轉變成“學習”項目,藉此來證明,”父母的干預“跟“父母的認知”的認知是非常有關係的。
冰球換裝的轉念實驗
科學家找了60 對親子組合在博物館的場景中進行穿冰球裝備的實驗。在穿著冰球實驗時,由館方提供說帖,並且講解穿冰球的學習意義。印刷的說帖共三種,內容根據控制組、學很大組以及學學較少組來編排說服內容,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結果發現:
父母對於孩子的干預是不分年齡的(不是孩子小就干預多,而是一視同仁,不管多大只要父母想干預就干預),也不分性別(不是男孩就比較多自主,女孩比較多限制)。
如果父母認知到孩子正學習有用的事,或做這件事是對孩童發展重要的事,干預的程度就減少,程度甚至減少超過50%。
如果父母認知這是有學習意義的,不僅減少干預,過程中父母的言詞也比較鼓勵。
有趣的事情是,學習的意義不管是學很大,或是學較少,父母的干預都減少!
從這一個有趣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愛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只要是對孩子好的事,父母都會自然地做出來。知道孩子做完的任務是有學習意義或是學習價值的,就自然地減少干預,甚至願意等待讓孩子自己完成。
所以,科學家發現,想要改變自己過度教養的傾向,或是改變教養的焦慮,就是從“學習”的角度看孩子的事務。從學習的角度看孩子正在做的每件事,認知孩子需要“經歷”過事情,才能成長,才能學會。因為這樣的重新調整觀念與看事情的角度,就安慰自己焦慮的心,不用擔心,孩子正在學了;不用介入與干預,因為孩子的大腦要發育需要刺激,刺激來自經歷。
實驗的結果也給父母一些提示,我們認為什麼是學習項目呢?絕大多數的父母都覺得數學、語言、科學等學科才是學習。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事都是跟學習無關的雜事,是讓學習分心的事。事實上,從大腦科學的發現,任何的刺激,不分學業的,或是日常事務,對於大腦發育來說都是“學習”。甚至做好日常事務,像是穿衣、做家事等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具有擴散效益的功能。因為做家事需要策略,需要抑制力,這些行動都刺激大腦的發育,也促進了學習的動機與學業的表現。
小心,不要讓自己的認知,限制了孩子的發展!限縮了他們該接受的刺激範圍!
Shachnai R, Asaba M, Hu L, Leonard JA. Pointing ou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reduces overparenting. Child Dev. 2024 Nov 2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