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ain-Based Parenting

有一種累,叫做“當媽媽很累!”

  • 作家相片: duke tsai
    duke tsai
  • 2024年12月2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農曆春節即將來到,年菜究竟應該如何預備?買現成的?還是讓家人都吃到自己年年逐漸長進的廚藝?

女兒說他喜歡學音樂,應該學鋼琴?小提琴?該選擇哪一個才藝班,還是個人工作室呢?

連假來到,全家出遊,要到哪裡玩?預算要花多少呢?

家裡人口變多了,天天洗碗,該買個洗碗機了!哪個牌子好?哪個比較省水呢?

家庭生活是每一天過日子,看似簡單,卻隱含許多得勞動,有些是家事是身體的勞動,有些是腦子的勞動。前者是看得出來的勞動,但後者是在人的腦子進行,看不出來,卻也消耗人大量的能量,甚至比身體的勞動帶給人更多的疲倦!


大腦勞動或說認知勞動(cognitive labor),雖是看不見,卻是真實的勞動


家庭生活要運作得當,家務勞動不可少,打掃,洗衣、做飯、照顧幼兒以及老人,這些勞務算是容易觀察的活動,勞動的過程很容易被配偶以及家人觀察到,而且勞動的成果也很明顯地可以被家人共享。但是,家庭當中也有些勞務是隱形的,過程看不到,成果也不是立即的。


電視新聞提到紙漿費用上漲,衛生紙價格可能要調漲了,家裡衛生紙還夠嗎?要改緊買些來囤。(計劃)

到哪買比較便宜呢?哪種品牌比較耐消耗,要找時間,找家人一起去搬。(管理協調)

到大賣場買,好停車,又順便可以買別的東西。(做決定)

買太多了,家裏不夠放,感覺自己的家變成大賣場的倉庫,幫別人減少庫存,真是冤。(監督)


認知勞動,是為了讓家庭功能順暢,而進行計劃、管理協調、做決策以及監督的大腦活動。這些是隱形的,是家庭維繫不可或缺的勞務。但因為是看不見的,因此常常被家人忽略,甚至是得不到家人的肯定,覺得這些不算是付出!因此,進行認知勞動的人,變成除了大腦操勞之外,還要再負擔實際被認為“才是勞動”的身體勞動。


媽媽是家庭認知勞動的主要貢獻者,也是勞務不均的承擔者


2024 年來自英國巴斯大學的研究者,詢問 3000 位夫婦包含家庭九大面向的勞動


研究結果發現



  • 太太是家庭認知勞務的主要貢獻者:家庭需要的總體認知勞動 71% 都由婦女承擔。

  • 家庭中的認知勞動具有明顯的性別分工現象:家庭修繕維持以及金融財務由先生負責,這項工作先生負責 65%。太太主要負責其餘的七大面向,並且負責該項工作高達 79%。

  • 太太負責長期且每天性的認知勞務:認知勞務分成每天的,以及非常態短期任務型。婦女負責了絕大部分每天的認知勞務工作,工作量是先生的兩倍。

  • 太太是家庭認知勞務的管理者,太太連先生負責的區域也貢獻卓越,顯現雙重區域的勞動:即使先生負責了短期非常態性的工作量是 65%,但妻子也同時負擔了 53%,很有可能太太是管理者,分配工作給先生,但也維持高度關注。

  • 先生通常高估自己對於家庭認知勞務的貢獻:將自己評估的結果與研究後的數據相比較,發現雙親都對於自己的貢獻有高估的現象,但是先生的對自己貢獻的評估更是高估中的高估。這帶來影響是,先生可能對於家庭認知勞務分配不均的無感,因為他認為自己也有貢獻,沒有不公平的現象。


從研究建議家庭生活的改善


一、培養新認知-家庭認知勞動是持續性的,耗費大腦非常多的資源


從大腦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專注力頻寬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工處理事件。人腦在同一個時間,只處理一件事是達到準確性以及效率的準則。在多個任務間轉換、跳動耗費極大的認知能量。從研究中看出婦女負責絕大部分的認知勞務,並且負責大範圍內的不同家務項目,這可能導致婦女個人在心理、生理、社交、婚姻、以及親子關係的沈重負擔,並造成個人的壓力,甚至是倦怠!因此夫妻,甚至是親子間勞務分配必須考量認知勞動是種真實的勞動,在腦子中規劃,思考也是種“工作”!


二、重新調整“什麼是我該做的”心態


研究顯示家庭勞務,過去研究身體勞動具有性別分工的現象,沒想到認知勞務竟然也具有性別分工的現象。先生認為自己處理的是大事情,因此傾向於在認知勞動四個步驟中(計劃、管理協調、做決定以及監督),只參與做決定的步驟,而太太絕大部分負責了其他三個項目(計劃、管理與監督)。事實上從大腦消耗能量的角度來看,這四個步驟中,以計劃是消耗能力。因為計劃是因應觀察需要開始,並且處理的是對於將來(未知)的預測,需要收集相當的資料,處理相當多的可能選項。並且這些對於未知的預測,絕大部分是無法事先排期,長期縈繞在人的思考中,造成干擾人工作、休閒以及活動。

太太在傳統角色上被認為是“主內的”,長期關注家庭的事務,變成太太是家庭任勞動的發動者、管理者與分配者。因此從研究看得出來,太太負責了絕大部分“每天的勞心工作”,長期掛心,使得人不輕鬆,使得人做什麼都變成是“多工”。家庭的勞務分配最好是配偶雙方單就事件的數目以及所需的勞務時間來做分配,不依循傳統的性別角色分配,家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都應該貢獻。


三、固定的生活作息,減少認知勞務


認知勞務屬計劃這一步驟最耗心力,固定的生活模式,讓人腦減少不斷適應變動的負擔。建立每年、每月、每週的固定行程,甚至是每日的固定形式,不僅讓大腦減壓,也讓大腦從操勞中被釋放,而更有創意!


四、培養或參與支持的家庭團體


家庭中的事項,買什麼器材、用什麼洗衣精、送孩子去哪學習才藝、錢放在 ETF 或是去國外旅行...基本我們做的事,別人家也做過,因此如果能參與家庭團體,幾個家庭組織在一起,大家互通有無,甚至以有餘補不足,也是減少家庭認知勞務的好方法。


五、外包


不用每餐都要想,都要做,到餐廳用點的;

不用每個旅遊都要自己規劃,跟團就行;

不用每個家務都自己做,請人就好;

不用每個孩子的時間,都要跟,偶爾缺席也很好!


六、爸爸更多計劃,更多管理,更多監督,讓妻子更多做決定。


Weeks, Ana & Ruppanner, Leah. (2024). A typology of US parents' mental loads: Core and episodic cognitive lab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