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ain-Based Parenting

音樂不僅調節情緒,也影響人的記憶

  • 作家相片: duke tsai
    duke tsai
  • 2024年12月1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正逛街時,走過商家時,無意間聽到店內流瀉而出的熟悉音樂。瞬間,你的思緒被帶回到,剛聽到這首歌的時刻,彷彿穿越道過去,過去的一切又好像身歷其境,回憶歷歷在目。


音樂不進能調節人的情緒,也能觸發人的記憶,甚至影響人的記憶方式!


如果可以音樂可以影響記憶,那可不可以把腦中悲傷的、失望的、不快樂的,都變得快樂點,減少我們憂鬱的感受?

孩子複習功課的時候,喜歡邊閱讀邊配音樂,音樂能不能讓複習變得振奮一點,不要覺得讀書是苦工?


在嘗試解答音樂影響記憶的現象以及創造新知識之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一個大腦學習的道理。


那就是 “回憶,即是再學習”。長期記憶的建立,倚靠人們重複的學習以及再經歷,然而重複學習與再經歷雖強化記憶,卻同時也因為進行記憶更新或是記憶當下有新訊息的加入,就變成長期記憶被自己修改的現象。


  • 這種現象有時也說明人的回憶真不可靠,所以必須依賴其他的紀錄。

  • 有時也可以說明,我們的回憶,不僅可能會忘記。記住的,可能也會被自己加料。

  • 再來人們的記憶,可以透過大量重複的訊息,密集的曝露,達到引導記憶的效果。


藉著這些已知的道理,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設計一個三天兩夜的實驗,嘗試解答音樂與記憶的關聯。


  1. 第一天科學家讓 44 個人“學習”十五篇文章,並且當天就進行測驗,看看參與的人記得多少細節。因為如果記得少,那就不能參與第二天的研究,畢竟這是記憶實驗,不是文學欣賞課!

  2. 第二天,請所有的受測者,回想故事。此時實驗室播放著正向背景音樂(快樂、振奮)、負向背景音樂(悲傷、詭異)或是沒有背景音樂,繼讓人乾回想。這三種狀況,有背景音樂時,科學家會請受測者注意一下音樂,但不會特別指示要做什麼,讓人沈浸在不知不覺中。

  3. 第三天,再請受測者回憶故事,從他們的回憶的用字進行分析,是否有提到第一天故事中的關鍵字等,證明他們的記憶是真實的,不是忘記的,然後亂編。




實驗很有趣的發現,音樂對於記憶的功能,不只是喚起,還具有引導的功能。


  • 做研究的文章,都是科學家特意以提供情緒字眼的方式撰寫,是中性的,只描述事件而已。但是做實驗的人,進行回憶時,卻受到背景音樂的影響。如果背景音樂是正向的,他們就用比較多正面的字眼;如果是負面的音樂,回憶時就用比較多負面的字眼。改變了文章原本中性的基調,而變得有「情緒」了!


顯然,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記憶點。當人們再回憶的同時,也進行了再學習,把音樂影響的情緒也加入原本的記憶,引導了對文章的感受。


  • 音樂促進了杏仁核與前海馬回的連結。因此作為刺激的音樂具有雙重的效果,既活化情緒,又促進了記憶的處理。或是說,音樂透過情緒,影響記憶。

  • 正向音樂對於引導正向回憶的效果,比負面音樂影導負面回憶的效果好。


回憶,就是再學習!實驗給予受情緒困擾的人一個有益的方向。有時憂鬱以及沮喪,可能來自於不斷地陷入困擾的回憶中。但透過音樂的幫助,負面的回憶是可以重新再詮釋,或說添加新元素,例如正向的音樂,讓再回憶時可以從更正面的方向前進。


運用到教養中


  • 培養喜歡音樂的好習慣,對全家人都有好處,一輩子受用,既調節情緒,又增加記憶。

  • 音樂對於大腦來說也是種”訊息“,本身就對記憶加料。如果做功課,複習功課時,再配上有歌詞的音樂,恐怕商朝也有青花瓷,化學元素表也有周杰倫了。

  • 人的記憶深受情緒影響,因此音樂也具有促進記憶的作用,或許正向的背景音樂(沒有歌詞的音樂)可以引導我們用功的正向情緒,讓人更有興致讀書。

  • 教養應該也是種喚醒孩子記憶的過程,是種讓孩子再學習的嘗試。甚至目標也像是本實驗的目標,嘗試要引導負面情緒往更正向的情緒走。從這研究的經驗看,父母教養的時候,也要講究燈光美,氣氛佳,放點音樂,讓每一次的教養都從更正面再出發。從這看來,固定的教養時間是有必要的,不要隨時教,隨地教,而是固定時間教,用孩子準備好要聽的方式教。


Ren Y, Mehdizadeh SK, Leslie G, Brown T. Affective music during episodic memory recollection modulates subsequent false emotional memory traces: an fMRI study. Cogn Affect Behav Neurosci. 2024 Oct;24(5):912-930.

 
 
 

Komentarze


bottom of page